游戏的作用有多大?
李竹平老师在《儿童成长的秘密》中说到:
“游戏是儿童创造同伴文化的方式和产物。游戏当中存在分享文化、层级区分、身份确认等内涵。”
“游戏反应了孩子的成长困惑和需求,提醒教师和家长,孩子在这一阶段的成长中需要怎样的陪伴、引领和帮助。”
“幼儿一开始参与同伴游戏,大多是基于分享和身份确认的需求,随着年龄的增长,到了小学阶段,这种需要会更加明显和明确……在游戏中,有的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补偿,有的满足了儿童对友情的渴望,有的促进了儿童的身份探索,只是很多时候成人因为高高在上,误读了儿童的游戏,才自以为是地认为儿童的游戏不值一提。”
李老师这一段关于游戏的表达,让我对于游戏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。
记得我小时候,在80年代的农村度过。大人们都忙着田里的农活,小孩子们就在自然的广天阔地里尽情玩耍。
打弹珠、拍方片、抓石子儿、跳皮筋,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。在学校里,三五成群,一下课就聚在一起,头碰头,玩得起劲。
一群人围成的圈子里,时不时地传出或胜利或沮丧的叫声。同学间的关系,就在这样的游戏中,变得越来越好。
当然,彼此之间也会发生矛盾和争执,但没有什么是游戏解决不了的。在下一次游戏的时候,从旁观到参照,在兴奋得红光满面中,相视一笑,一切就云淡风轻了。当然,对于发生矛盾或者游戏中出现问题,该如何处理,也有了一次新的经验。
这样的游戏,帮助被家长忽略的小朋友们,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共享快乐的友情。同时,在矛盾或者规则不清楚的地方,孩子们会停下来重新进行争执、商量、解决。
以前,我觉得这是一种麻烦,是一种不谦让的行为。通过阅读游戏相关的一章节,我才了解,这实际上就是儿童在进行积极的反思以及调整,以便使游戏更具有共同参与的价值。这也是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积极意义。
做了老师,在班级里经常会遇到两种不同的女孩子。一种女孩子,在课堂上很难遵守规则,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,被老师点名。但到了课间,她们会像男孩子一样,追跑打闹,聊天玩闹;一种女孩子,默默无闻,不怎么说话,也不怎么参与多人参与的活动。但她们会在老师没有留意的时候,跟一些孩子分享自己悄悄带来的玩具或者别致的玩具。
入职之初,我以为这些孩子就是单纯的淘气贪玩。随着和学生接触的频繁,从家长口中和自己的观察中了解到更多孩子的情况,才慢慢意识到,因为在家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或者陪伴,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。进入学校后,也很难快速融入班级。
于是,前者通过融入其他孩子,共同追逐玩耍,在游戏中确认自己在集体中的存在,确认自己是安全的,被接纳的。后者发现自己带来玩具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,能够帮助自己赢得更多关注和新的朋友,她们便学会了用这种方法来交朋友。今天读了李老师关于游戏这一章节的内容,我更加确定自己的判断:这些孩子,是在用游戏中建立自己的友情,,满足自己被关注的需求和获得在班级中的安全感。
李老师在书中还提到,“孩子们喜欢生活中的游戏或者电子游戏,其实都是因为这些游戏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分享的需要、自我确认的需要、情绪纾解的需要。教师和家长明白了这一点,才能理性看待儿童与电子游戏的关系,不至于使儿童沉迷电子游戏。否则,儿童即使不沉迷电子游戏,也会沉迷于天马行空的想象游戏当中。”
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,可以更好地认识儿童,了解儿童,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班级生活、学校生活、社会交往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作用的确举足轻重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